落实新“国九条” 上市公司如何通过并购重组提升价值
以至有些理学家批评禅宗虽说无情,实则为了私情。
于是,心的超越意义就更加突出了。心的特征不仅表现在智能方面,而且表现在价值、意义的不断创造方面,这对人的生命而言更为重要。
所谓生命主体,不是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意义上说的,它是指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,人在宇宙中的地位、人和宇宙的关系等一类形而上学的问题。后来的新儒家即理学家,以儒学为主而又吸收道与佛的思想,完成了人学形而上学,把心灵境界说推向一个新的高峰,使固有的超越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。道家反对有所谓仁义之心,但他们也主张道德心,即超伦理的本体心,其活动则表现为神明之心。心之本体固然是存在之源,但毋宁说是潜在的,所谓立却是真正的心灵创造。正如吉尔伯特·赖尔所说,心不是机器中的幽灵[6],亦如理查·罗蒂所说,心不是我们的镜式本质[7]。
中国哲学认为,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,人之所以灵于万物,即在于心。这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美学境界,主观与客观统一,普遍与个别统一,人与自然统一。它不是通过概念分析、逻辑推理获得的。
佛教作为外来文化,对中国传统思维产生过很大刺激。他所说的返朴还纯、复归于婴儿之类,就是这一自反思维在人格实践上的运用,而不是去认识自然界。实现自我超越,达到本体境界,这是禅宗哲学的真正目的。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。
故我曰:瞽者不知白黑,非以其名也,以其取也。由于自然内在于我,是我的真性情,所以这是一种内在超越,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超越,则由于有主于中,而不是有主于外。
程、朱提出格物致知的方法,但是最后仍然主张返回到自身以明心中之理,朱熹的格物致知说,其根本目的是格物以致心中之知,使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。但是庄子的形上思维,不是以肯定的形式,而是以否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。这一点深深地影响到中国人的思维,形成一种传统,即返回到自身,以实现自我觉悟,认识并实现自己的人性为首要任务,也就是以做人为首要任务。如果一味向外求知、向外探索、向外推理,那就如同程颐所说是游骑无所归,于自家身心性命毫无干涉。
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,这正是主体意向活动的完成,人与世界处在和谐一致的关系之中,同时又表现出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作用。察己以知天下,决不是道家所特有,它是儒道共有的思维方式。妄念者妄分境与智,能与所,性与相。由于它存在于我的形体之内,因而带有主观性,也容易受到形体的限制,如果随形体而变化,这是最大的悲哀。
这不仅赋予情感以先验的道德内容,具有本体论的性质,而且强调从未发到已发,是一个不断自我实现的过程,也是自我体验的过程。[97]《老子·四十七章注》。
所谓意会,就是体验或体悟,其特点是不能用一般语言来表达,不能用逻辑概念来掌握。天地本吾一体是主体论的说法,也就是程颢所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仁本是未发之体,既是体验的目的,又是体验的结果,只有当体验活动完成时才能实现天地一体境界。
中国哲学理论大都是关于实践的理论,而不是概念论或逻辑化的形式理论。所谓仁,就是这种情感体验的结果,也是心理情感的自我升华。而是说,由于他超越了形体的限制,故不受形体感知之苦,而能够游心于绝对无限的道。但是,名家和墨家一样,很快就衰落了。道家提倡自然,这一点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,特别是后来的道教,虽然是一种以求长生不死为目的的宗教,但其中包括许多科学技术知识,其中有一种改造自然、改造客观世界的逆天的思维特征。而情感意向则又以知觉活动为条件。
以上事实说明,中国的儒、佛、道哲学都达到了形上思维的程度,但他们都没有建立起纯粹形而上学的原理和体系。这种哲学不重视理论思辨而重主体实践,属于实践哲学。
第二节 内向思维 一、自我反思 我们已经说过,中国传统哲学一贯重视关于人的自我认识,也就是对于人之所以为人之性或人的内在本质的自我认识。但就其基本特征或整个传统的主流而言,中国哲学思维确以意向思维为主要特征,这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。
子贡建议他,何不用机械——槔去进行浇灌,这样会用力甚寡而见功多。按照理学思维,未发作为心之本体,是形而上之性,已发作为心之作用,是形而下之情,未发已发的关系,是性情体用的关系。
最根本的方法则是本体体验。好的书法作品,不只是追求笔画结构的整齐规则,而且是表现一种潇洒飘逸的神韵,所谓字如其人,也说明书法是表现人的精神境界的。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他之所以这样做,是为了说明人的存在。
《易传》建立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,也奠定了传统思维的基本模式,这个模式就是天道性命合一的形上思维。这同儒家自孟子以来的传统思维是完全一致的。
他明确指出,无相对于现象界的有而言,属于形而上的本质,具有绝对性、普遍性特征。就其思维指向或定势而言,则是自我收缩的内向思维。
至于道心与人心,则又是现实意识的二重化,道心是代表社会群体的道德意识,人心则是代表个体需要的生存意识。上是天,下是地,人在中间,就要顶天立地做人。
按佛教的说法,人的本质在于内在的本觉真心、圆明之性。由体而达用的自我实现,同由用以达体的思维运作,二者是相互为用的。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只有自己的诚性得到实现,才能成就万事万物。
进行情感体验,是为了反情以通志,实现真正的人性,即道德意志,并不是以情为性。情感是体验的问题,不是认识的问题,《乐记》进而把喜怒哀乐等情感说成是由人心而生,感于物而动,是人情之不可免,并且被说成是人性的表现。
孔子所说的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,正说明主体实践能够扩大道的原则,而不是由道来决定人的实践。天地之大德曰生,这个生不是生物学上所说的生,而是有机论或生机论的天人合一之学。
事虽宛然,恒无所有,是故用即体也,如会百川以归于海。玄学家所说的自然,既是宇宙本体,又是人的本体,他们的基本思维模式也是天人合一,不是天人为二。